• 会员登陆
  • 用户名:
  • 密码:

香江漫话:“文化沙漠”里的绿洲

发布时间:2013-03-07

  绿色的砖墙,124个独立工作室相互隔开,却似又一脉相承。Emily放下手中的鼠标,起身踱出屋外,伸个懒腰;迎面走来20岁的油画师Wiki,两人相视而笑,手挽着手回房,开始一天的创作。曾经的山寨工厂活化为社区艺术村,香港这座“文化沙漠”自此绿意盎然。

  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坐落于九龙石硖尾,楼高9层,外表宛若四方矩阵,汇集了绘画、音乐、摄影、戏剧等多元化的本土创意艺术。中庭隆起的“黑盒剧场”一到周末便门庭若市,吸引大批本地青年剧社巡回演出。

  70年代,这里曾是香港“山寨厂”的集中地,钟表制造、木工、纸扎、五金等家庭式作坊遍布其间,见证了香港轻工业的黄金年代。时过境迁,工业多半迁移内地,大厦闲置,直至2008年9月正式活化为目前的艺术村,由香港赛马会、香港浸会大学和民政事务局等合作运营。

  Emily,英国修毕定格动画制作,曾获香港独立短片和北京电影学院多个动画奖项,但在香港仍是一项冷门艺术。她说:“如果没有这个可以负担的创作空间,不用说发展,连基本生存都是一种奢望。我想过到北京、到上海或是台北,JCCAC给了我一个家,让我免于背井离乡。”

  中心属于非牟利且自负盈亏的机构,一直秉承谨慎理财的原则支援本地创意产业。近年来全港租金飙升,百物腾贵,这里租金却只有每平方英尺8.1港元,年均增幅约3.7%。全日制学生只要申请资助,每月只需缴纳每平方英尺3港元的超低租金。

  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执行总监饶恩培表示,中心致力于为香港的文化产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拘泥于商业旅游参观,而是采用定期展览的模式推广本地艺术成果。

  不同于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创意中心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原创气息。由于香港甚少全职艺术家,夜晚或者周末,才是石硖尾最热闹的时光。Wiki,艺术本科生,白天上课磨练基本功,夜晚就和一班志同道合的画友聚集在中心,潜心创作,年方20已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

  小小工作室堆满了她的得意佳作,从孤独老人的沧桑面孔到写实的狮子山景,创意无限。她说:“我在这里可以接触许多风格迥异的艺术家,互相交流,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心身处社区,灵感来自生活,有时去买个宵夜都能遇见有趣的人和事。”

  饶恩培介绍,不少年轻人从一开始的参观者变成常驻粉丝,最终成为这里的租户,很高兴中心成为香港本土艺术的发源地。但可惜的是,124个单位已逐渐供不应求,急需其他艺术村来填补空缺。

  记者从民政事务局了解到,另一个占地总面积近600平方米的视觉艺术空间将于年内在铜锣湾商业区落成。康文署希望透过引入不同艺术机构,演出多元化的节目,鼓励本地艺术家和大众参与,借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鑫泉出国全国品牌留学机构,提供最新留学资讯,为您成功留学不遗余力!如有疑问欢迎拨打以下咨询热线:

大连咨询电话:0411-82551880
沈 阳咨询电话:024-23286508
太原咨询电话:0351-5228980
石家庄咨询电话:0311-89697888
鞍 山咨询电话:0412-5557323

资讯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