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会员优惠
用 户 名:
密  码:

无作业日:象征意义>实际意义

发布时间:2010-01-05 00:00
   最近一个学期,山西省方山县城内的小学将每周三定为“无作业日”,据说是“教师高兴,学生放松,家长满意”,也得到了媒体的关注。无疑,“无作业日”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索值得肯定,尽管每周一天的“无作业日”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毕竟是孩子自主权利回归的一个开始。

   设“无作业日”,方山并不是首创,之前,在太原、杭州、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都曾尝试过。窃以为,不管有多少学校效仿,“无作业日”也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或许星期三成了“无作业日”,而星期二和星期四也随即变成了“超多作业日”呢!如果说“无作业日”是打着减负的旗号,那更是难逃形式主义的套路。笔者上学的时候,就有关于给学生减负的提法,二十多年来,关于减负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负”越减越重,即使课内的“负”轻了,课外的“负”又变重了。

  其实,要想真正减轻小学生负担,并非只是把他们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这样简单,关键更不在于设立“无作业日”。“无作业日”的推行有多少实际意义或者说能走多远,笔者以为立足点除了减负以外,根本点还在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升学制度的改革。如果学生和家长都没有择校的压力,如果教师都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教学目的也不再是强调单一的知识掌握水平,那么,有无作业、作业多少,也肯定将不再是小学教育关注的重点!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教并快乐着,学生学并成长着,双方都在享受教育,而不仅是享受到没有批改和没有作业的片刻欢愉,这才是决定“无作业日”能否一路走好的关键所在。

资讯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