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一位朋友讨论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谈起有一些美国家庭,孩子申请到大学之后,不会为子女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位朋友已经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国父母为何这么狠心?
我以前的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位妈妈,她的三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但是在短短几年后,他的孩子将会是14岁、15岁和16岁,开始申请大学,然而,这位妈妈决定不为孩子上大学做任何储蓄。这并不是因为她要惩罚三个孩子,也不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这位妈妈是一名作家兼社会媒体的战略家,她的丈夫是手机开发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树立自力更生的榜样。她丈夫说:“我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想上大学,这将是他们的责任,自己为它付出。”他一直觉得,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责任。这可能有点苛刻,但很多美国父母都认同这种教育理念。
推荐阅读:
美国留学费用大盘点
在美国有调查显示,38%的年轻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财务支持,而年龄19岁至22岁的年轻人只有35%得到学费资助。当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国父母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孩子的学费。而有些父母则是坚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学费用,即使有足够资金。他们认为如果孩子没有付出过,就不会真正了解教育的价值,以及金钱的价值。我认识的一个老美朋友就说:“我上大学时,一直在打零工,同时还有奖学金,再加上学生贷款,我的费用就够了。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负责任,更加努力应付学业,因为我知道不能不及格了,我会负担不起的,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会这样教育他,让他学会独立。”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父母应该只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教育负上责任,孩子要做兼职工作为自己作出贡献,家长支持他的努力。这既是对他好,也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其实,这是美国家长对孩子的一贯作风:不给钱,不打骂。孩子需要什么,让他们自己去努力、去创造,父母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做家务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所以美国孩子从小就比较有经济头脑,大概也与此有关,比如前面的一篇文章《一个6岁美国男孩的赚钱生意经》里就讲过,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孩子,才13岁,很成熟老练。那次他参加我们的聚会,在位置上坐定后,跟每个人打招呼,然后拿出资料,介绍他发明的飞机燃料之类的东东,讲话时得体、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讲一样。原来他从6岁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意,还开设俱乐部,经常搞活动,赚了不少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时和我们每个人握手道别,连坐角落里的都没有漏掉。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把孩子安排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的是让孩子健康乐观,能独立生存,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探索创新。他们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人生,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顺着孩子的天性,努力培养子女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以及能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不能说美国的教育全部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从小就进行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美国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送牛奶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但正是这些看似残忍的教育方式,让美国小孩从小就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长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相比之下,中国父母们就显得过于“温情”了。
我想说,造成这种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源,其实是子女的归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中国,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命于父母。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因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单方意志就能决定的。
推荐阅读:
美国留学各类课程申请大全
由此而来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无限的,从小到大,家长会帮孩子料理好一切,生活、学习,包括经济上的,会想方设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买房子、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些的时候心甘情愿,牺牲非常大。
在美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修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乐、学习的费用,都是自己打工挣来的,包括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这看似非常“狠心”,其实却是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的最佳办法。而且自己努力挣来的,才会更懂得珍惜。孩子自己攒钱上大学,恐怕连逃课都舍不得了吧?(鑫泉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