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尚学”风的背后有一只危险“推手”:急功近利、虚荣浮躁的社会风气。如此,才有了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的“学历门”事件。但当我们在质疑事件当事人的同时,是否也该审视一下这个多少有些“虚热”的社会呢?
为此,新华社常驻洛杉矶、伦敦和悉尼的记者,以各自切身感受,讲述驻在国民众对名校、学历和人才的看法。从中,我们也许能有所领悟。
澳大利亚
良好心态孕育诚信社会
在澳大利亚,假文凭现象鲜有所闻。当然,这里不包括针对外国留学生而兴办的某些档次低下的学院,因为那些学院主要针对外国人,这类含金量不高的文凭是出口的,不内销。
为什么假文凭在澳大利亚没有市场呢?这大概涉及到这个社会的心态。澳大利亚立国才区区200来年,没什么历史的荣耀,也没什么历史的包袱,社会等级观念淡薄。你是总理、总督也好,是水暖工、泥瓦匠也罢,大家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总理和部长走在街上,还要主动向老百姓微笑点头呢,否则我这一票不给你。再说,你当总理也只是找了个职业罢了,下台后仍是平民百姓。因此,普通百姓对官员或者名教授,没有天然的敬畏之心,因此也就不需要去靠造假来提升自己的身份或地位。
澳大利亚另一个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不爱攀比。记者认识的一个朋友汤姆,儿子是名牌大学法律专业学生,而邻居杰克的儿子在职业学院学园艺,他们依然可以成为好朋友。汤姆的儿子没什么可骄傲的,杰克的儿子也没有什么自卑感。在他们看来,两人只不过是兴趣不同,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正因为不爱攀比,家长在学历和学校方面对子女很少施压,澳大利亚人从小也就不必去为满足虚荣心而绞尽脑汁,打肿脸来充胖子。
澳大利亚人良好的心态,与收入大致平等也有很大关系。澳大利亚是个通过税收调节国民收入的贫富差距不大的国家。记者的邻居是水暖工,平时很忙,总有干不完的活。有次下水道堵了,请他帮忙来修,结果2小时收了100澳币。他书,他的年收入有十几万,这不比大学教授拿得少。怪不得一个水暖工,也不卑不亢,开心快乐。
除了社会心态平和的大环境外,澳大利亚还有两个具体因素遏制了文凭造假的现象发生。一是澳大利亚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打假不手软。文凭是大家苦读出来的,你没费什么精力,仅凭一点钱就去买一个,这种行为不仅是道德上出轨,而且违法,一旦查出来,还可能成为被告。在澳大利亚,良好的信誉是安身立命之本。一旦查出来你顶着假文凭去沽名钓誉,你在社会上就很难再混下去。
此外,澳大利亚在很大程度上重经验胜过重文凭。一个普通学校出来的学生,和名校毕业生,在申请工作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一些朋友告诉记者,他们去应聘时,招聘者基本不看文凭,也不问学过什么,而是问应聘人能干什么、有过什么经历和经验。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的职高和职业学院很普遍的一个原因:一门实在的手艺比一个虚荣的文凭在找工作时更有用。
英国
虽然看重但是并不迷信
去年10月,英国著名的南安普敦大学校长易人,纳特比姆教授接任这一职务。有意思的是,他要领导的这所大学是罗素大学联盟成员校,综合排名位居英国前20位,而他本人的教育背景却并不亮丽,本科只是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国王学院。
这种“鲤鱼跳龙门”的事情在英国非常普遍。英国虽是一个教育强国,有牛津、剑桥等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有接近50%的适龄青年高等院校入学率,有向全球开放的办学体制,但它又是一个不太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的国家。英国们更看重能力、经历和职位与个人的匹配。
由此看来,纳特比姆当选并不奇怪,他的教育背景虽然乏善可陈,但他后来在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并有供职于高校、独立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和卫生服务部门的丰富职业经历。
英国人不迷信名牌大学和高学历,但不表明他们对此不看重。能进入有800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学习是每个英国学子的梦想。在他们看来,至少要上排名前50名的高校,50名以后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了。《泰晤士报》《卫报》每年都会公布英国大学的综合和专业排名,为高中生申请大学和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提供参考。
在英国,名牌大学意味着较高的就业率,所以人们趋之若鹜。但普通高校就业率不见得低,关键看能否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白金汉大学尽管没有什么名气,却曾创造过近98%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奇迹,远远高出牛津、剑桥等名校80%左右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率。
在英国,高学历意味着更多就业机会,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后,许多英国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在英国,读书好并不代表其能力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标准并不唯一,这就使得人们缺少了在毕业院校或学历上造假的内在动力。
在用人方面,英国也不存在一味招收名校和高学历毕业生的社会氛围。原《伦敦时报》主编员韫说,英国的大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知名企业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它们在招收新员工时,的确会把目标瞄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校的毕业生,但一般行业更看重学校在专业领域的排名。而在招收普通雇员时,只要申请人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基本工作技能就够了。
另外,由于英国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堵塞了可能在学历、论文等方面造假的漏洞。英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其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五花八门。例如,为防止学术论文造假,有关部门专门开发出审查软件,所有论文都要上网接受检验。这对造假者有巨大的威慑作用,而且的确能捉住企图蒙混过关的人。
美国
重商主义助长造假之风
一场唐骏“学历门”事件,把美国加州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立大学推到风口浪尖。经记者了解,西太平洋大学于1977年在洛杉矶成立,1988年开设夏威夷分校,该校没有获得任何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由于该校涉嫌贩卖文凭和欺诈,于2005年被夏威夷州保护消费者办公室告上法庭。第二年5月,法庭裁定该校罪名成立,命令其立即关闭,同时支付50万美元的罚款。这是夏威夷政府自2000年以来关闭的66家非法办学机构中的一个。
去年初,曾有美国网友爆料,西太平洋大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凭作坊”。爆料者是一名负责学校网站设计和维护的工作人员,他说这是一家没有教学场地、没有师资、没有教学经验的“三无”学校,所谓办公室只是校长儿子开办的手机出租店。这名工作人员因看不惯父子俩的欺骗行为,愤而辞职。
由于西太平洋大学背景扑朔迷离,因持有该校文凭而遭质疑的例子屡见不鲜。非洲某国总统、美国已故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宗教顾问和澳大利亚前联邦法官均是该校校友。
记者认为,且不论西太平洋大学是否真是一所“野鸡大学”,“文凭作坊”在美国的确存在,这与大环境休戚相关。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权利开办大学。受重商主义社会氛围影响,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法律漏洞,只需花半小时在政府部门注册成立学校,就可以为自己和他人颁发学位,成本仅为几十美元。
在美国,雇主会对应聘员工的学历和犯罪记录等进行审核,但很多雇主特别是小型商业雇主的审核随意性很强,加上美国非法办学机构多如牛毛,这就为学历造假提供了土壤。为保险起见,许多企业招人时首先看应聘者是否出身名校,毕业学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排行榜上是否“榜上有名”。
由于非法办学机构在美国不在少数,加上频繁改头换面,普通民众对这样的学校大多闻所未闻。要不是因为“学历门”事件,西太平洋大学何至于成为一所人所共知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