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业规划要科学
十年寒窗,一考了之。学生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这一结果,关乎考生个人的前途命运,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这时,不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期待中伴有焦虑,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
特别是对许多考生来说,高考成绩,已经成为他们回报父母多年养育之恩的一份最重要的礼物。高考后的考生极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
送过多年毕业班的孙老师说:“高考完了,学生的父母终于把憋在心里的话连珠炮似的发出来,‘试题难不难’、‘考得怎么样’,总之三句话不离‘高考’。学生说差,父母肯定更紧张;说好,又担心言过其实。一家人这个时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
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不能‘纠缠’学生去猜分数、设想进哪所大学,更应该做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如果孩子考上了,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爱好应该选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再者,如果落榜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是终止孩子的再教育还是采用别的方式继续深造。这就是学业规划的事情了。如果家长没有事先规划好,即使孩子进入大学,将来还要面临如何找工作等等没完没了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生可选择留学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主张把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深造。国内大学的盲目扩招,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进“找工作难”的怪圈。即使我们的孩子将来不需要找工作的话,我同样建议他们去留学。文凭硬、含金量高的国外教育,不但给学生们“镀金”,而且能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让他们受益终生。
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学生去海外留学,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凭。比文凭还重要的是他们的眼界和丰富的经历,这是在中国大学学习不到的东西。学生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结识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同学好友,这也是他们将来的优势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
一年一度的高考及高考发榜之时,也是学生和家长压力最大的时期。为了舒缓这种压力,学生可以向老师、父母、长辈、知心朋友倾诉,也可以写信给远方的挚友,把烦恼随信寄走。放平心态的学生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潜力和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和确定今后发展方向和具体途径。
其实,不管学生是稳进一本的“高才生”,还是徘徊在大专与落榜的“边缘生”,他们的路还很长,需要准备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一次入学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