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罪:留学要趁早 孩子越小出国越好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竟然有家长忙着为2岁的幼儿登记出国读幼儿园,不禁大为感叹和担忧,敢问两岁的孩子出国能学什么呢?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甚至连上学都还不知为何物,这些孩子本应该在父母的怀抱中享受温暖和关怀,享受本该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敢问这些爸妈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镜头一:
“I want to study in Singapore,then I wil go to USA(我想去新加坡上学,以后还会去美国)。”4岁半的贝贝(化名)一来到留学展位就用流利的英语说出了这番话,这位最小咨询者引得不少学生和家长注目,也令一旁咨询的市民前来围观。面对众人,贝贝落落大方,继续用英语说,自己从小喜欢学英语,很喜欢看电影,在家也经常跟爸妈说英语。
点评:
面对不断增加的“小留学生”,家长应该注意征询孩子的意见。此外,要充分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适合低龄留学,确保孩子不会因为留学而造成人格的缺失。另外,个人觉得我国的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国外,在孩子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前,我们的教育制度可能更适合他们,因此选择孩子出国时机要谨慎考虑,不能盲目攀比。
二宗罪: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坚持送孩子出国留学
现在越来越的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早早的把孩子送出国,也不问孩子愿不愿意,适合不适合,不管家里是富有还是贫困,都想尽一切办法送孩子出国,然而这些家长中的大部分可能对国外的教育体制一五所知,只是痴心于尽快把孩子送出国。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爸妈在大学任教授,自己刚读完高一,就被父母送到了国外读书。但是,这位朋友的爸妈对国外教育体制缺乏了解,所以她到了国外后,并没有如预先所想直接进入高二就读,而是一切从头开始,心理状态开始变得焦虑和压抑,后来爸妈也十分后悔当初他们的选择。
镜头二:
初中毕业后,爸妈送我到加拿大读书,今年已是第二年。其实我家不是特别有钱,出国对爸妈和我压力都很大。为了送我出来,他们卖了大房子,爱美的妈妈不再三天两头地添置新衣服。但是我都知道。说实话我不想出国,可是当父母做了这么多时,我怎么能对他们说拒绝呢?
我住在寄宿家庭,尽管已经来加两年,还是不习惯。饭菜我吃不惯,我想念妈妈做的肉包子;这里超市的东西好贵,我舍不得买。有些大点的留学生能自己打工赚钱,还能自己做饭,而我不能打工,也不会做饭,花的钱比人家多了很多,我特别愧疚。
最大的障碍还是学业。我成绩不好,原来在国内成绩就中等,来了加拿大,语言是一关,语言关过得不好,后续怎么可能会好?我也想努力,也很努力,可是那好像是我能力范围之外的。学习氛围是轻松开放的,可我心里总是很沉重。我也不喜欢和很多外国人做同学,总是有人嘲笑我说话的语调。我想回家,我想爸妈。
点评:
家长为孩子的前途做长久之计无可非议,但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若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剥夺他们的自由和快乐,那将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倘若孩子出国留学是为光宗耀祖,或是为满足家长的一种攀比的虚荣心,那我们的家长就太自私了。
三宗罪:为了逃避高考而选择留学
调查显示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人,和2008年相比,中国的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了117万人,成为自2008年后参加人数最少的一次高考。同时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在持续的走高,而今年高中生留学的人数也比往年有所增加。早在高考还没有开始,“弃考”、“低龄留学”等的相关报道已经处处可见,每当看到这些我就在思考,到底是为了逃避国内残酷的中考、高考制度?还是真的想到国外去开阔视野、追逐梦想?还是为了满足某些家长的虚荣心?这些出国的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吗?
镜头三:
梁先生提起儿子每天的日程安排就频频摇头:“在国内学得太辛苦了!孩子花同样的力气,准备高考,可能在国内只能上一般本科,但参加洋高考就有可能挤入前两百名的世界名校,何乐而不为?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做多些选择?”
点评:
出国留学不是逃避高考的避风港,其实留学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轻松,而且许多国外院校正好与国内情况相反。国内是基础教育严格,而上了大学就完全轻松享受生活了。国外恰恰相反,国外院校多是宽进严出的,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在读期间的刻苦毕业时拿不到毕业证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在国内都受不了高考的竞争压力,那么试问你在国外能很好的融入那里的学习环境吗?
四宗罪:随波逐流盲目跟风 看别人留学我也要去留学
“你看,XXX也出国留学了……”当我们环视周边的环境,发现曾经并肩作战、一起玩耍的昔日好友纷纷远赴重洋,出国深造了,这个时候,你的内心也按捺不住了。出国留学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潮流,跟上的便是与时俱进,跟不上的便是落后分子,但头脑发热的同时,你是否有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留学?”“留学适合我吗?”“留学能带给我什么?”如果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作出出国留学的决定,显然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镜头四:
我原本在国内成绩不错,后来看到身边好多朋友都去留学了,于是就决定也出去看看,高二转学到了美国,因为学业衔接的原因到了美国后非常的不适应,学习渐渐一直跟不上,一个学年下来,居然有两门功课挂了“红灯笼”。而且由于我年纪小,不懂得照顾自己,一年下来,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因皮肤过敏,全身皮肤开始溃烂,最后在父母的劝说下还是回来了,我现在真的很后悔当初那么盲目的去留学。
点评:
留学不是小事,抛去不低的费用不说,留学对于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学本身就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的。客观理性的看待留学及自己的综合能力,你是否能承受文化环境、教育方法以及感情慰藉上的巨大落差,以及有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等,总之我们提倡理性留学。
五宗罪:名校情结 非名校不上
这个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不管是在国内上学还是在国外,大家总是想上所谓的“名校”,确实,中国人有一种“名校情结”,进入排名靠前的名校,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很有“面子”、值得炫耀的事。这种想法在中国是可行的,但你若把同样的想法套在美国名校身上,就大错特错了。
很多学生和家长只盯着学校的牌子看,患有“排名综合症”,而且还中毒颇深。当然,有“名校情结”完全可以理解,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去最顶尖的学府,但选校就类似于找对象,需要“两心相悦”,而不是“一厢情愿”。你说你想去哈佛,那你要首先问一下自己有领导力、敢于实践吗?你说你想去耶鲁、MIT,你看一下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素质吗?中国人自古有一句话叫“门当户对”,虽然我们一直都批判它封建腐朽,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匹配永远都成不了姻缘。所以名校固然看上去很美,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即便我们有幸进入了一直向往的常春藤,由于巨大的竞争压力最后无疾而终的话,也是得不偿失的。
常有家长和学生参考美国大学的排名,其实所谓美国大学排名,是美国的一些非官方组织所为。在美国,至少存在5种完全不同的排名结果,分别是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菲斯克大学入学指南》、《普林斯顿评论》、《耶鲁大学内部指南》、《华尔街日报》所给出的排名及其它一些排名标准。这些排名相互并不统一,这个排名可能认为哈佛大学是第一位,另外一个可能就将哈佛排在第五位,有些很好的学校也未必会出现在这5大排名体系中。
除此之外,有很多优秀的文理学院在美国知名度很高,但在国内却不那么为人所知,如果你真的想接受顶尖的专业教育或是毕业后有留在美国工作的打算,那么就必须要抛开所谓的“名校”情结,挑选适合的专业和学校了。
镜头五:
在一次教育展上,有一位父亲带着读高二的儿子前去咨询赴美国留学事宜。这位父亲见到咨询顾问后,一开口就说:“我的儿子想读哈佛或者耶鲁。”经过了解,顾问得知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出色,GPA(平均成绩)70分左右,英语水平也一般,社会能力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按她的经验,孩子成功申请美国名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她把情况向孩子的父亲说明,并建议孩子可以读其他的大学,虽不一定在前三十名之内,但也是不错的大学。但是,这位父亲坚持一定要给儿子申请前三十名的大学,顾问解释,就算孩子侥幸得以申请到名校,但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恐怕难以毕业。这位父亲说,能进名校就行了,以后的事再说吧。
点评: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排名25名的学校与排名52名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差别。尤其对亚洲留学生,出国面临着学校环境的适应、文化的融入及价值观认同等问题。选择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并能开心生活,学习四年对他走向社会、培养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因此,建议学生及家长在择校时,不必太在意排名,也不要因排名而左右自己的选择,大学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六宗罪:英语不好没事 出国就是为了学英语
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和移民很多。大家在出国前,英语大多不好,可都这么想:到了国外英语环境自然就会了,天天听,而且被迫说英语,有几个月就流利了。把他完全置身于一个纯英语的环境,耳濡目染,无形中就好了,其实不然。即便是外语很优秀的学生,由于留学地口音以及用语习惯等的不同,学生刚到国外在语言方面还是要经过一段适应期的。到了国外,英语成了中国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和生存工具,如果这个工具不够顺畅的话,他们将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在一个陌生的非母语环境里,如果语言不达标,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造成很不利的影响,“越听不懂就越排斥”。
镜头六:
我在高二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出国了,出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学英语,因为我在国内英语很不好,爸妈为了逼迫我学习才把我送去美国留学,以为在那里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然而恰恰相反,出到那里应为英语不好,我被其他的同学嘲笑,他们不愿意跟我交谈,没人愿意跟我做朋友,还经常被学长欺负,久而久之我就越来越沮丧,越来越害怕说英语,现在真的很后悔没把英语学好再出国。
点评:
英语是到国外学习的前提,所以还是在国内好好修炼好内功在出去,当然到底是在国内读语言还是出国读语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自学能力强、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选择出国进修英语再留学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大家能找准方向。
七宗罪:国外文凭价更高 海归回国更吃香
之所以把这个列为“七宗罪”,是因为这个是太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刻板印象”。或许在多年以前,头顶海归光环,在国内还可以炫耀一下,进一个不错的公司,领一份不菲的薪水。所以许多家长省吃俭用、满怀希望地将十七八岁的孩子送到海外求学,希望他们回国后有更好的发展,无可否认,大部分海归都是职场上的“香饽饽”,海外“镀金”的经历,使得他们就业时有了很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对于有的海归而言,求职之路却异常艰难,他们中有的人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与自己当初出国时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有些海归回国后甚至直接在家待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带”。
镜头七:
递上辞职信时,曹祥也没有去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只知道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管理理念与本土有点格格不入。不知道这是他的第几份工作,虽然薪水和办公环境都还不错,但那种不被接受的理念让他最终决定辞职。“我们在国外所学的完全与国内的许多都有些对不上劲,工作起来就不那么合拍。”
辞职后,曹祥没有再去找工作,他说想休息一段时间,常常被人称为“海龟(归)”,可现在,他却有了另一个网络新名词———“海带(待)”,人们没有看到他的朝气逢勃,归国后的就业压力同样让曹祥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纸国外文凭并没有给他的求职带来更多的优越性,而在出国之前,曹祥说他很憧憬自己的未来。
“我有时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整天飞来飞去却没有目标。”曹祥说,像他这样的“海归”不在少数。
点评:
海外留学值不值?这样的话题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海外留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海外留学只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和条件,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生的终点和结果。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给满怀激情和留学梦想的你们泼冷水,留学是时代的趋势,我不是教你不要去留学,而是教你如何更好的去留学。在这个追求“快餐文化”的社会里,一切都与“效率、利益”挂钩。所以在出国留学前,一定要认真考虑,周密规划,不要盲目跟风。出国以后,要尽量多打打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毕业后也不要急着回来,在国外找份工作,积累几年海外工作经验,回国以后就炙手可热了。同时还要摆正好心态,不要死盯着“世界500强”不放,抛去头顶的光环,脚踏实地最关键。
出国留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们需要火焰的热情,同时也需要海水的沉静。做一个理性的留学人,让即将到来的这段留学经历丰富你的未来,精彩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