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天中看来,父母和老师都不要去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因为“一旦给自己定义,就会把自己摆在莫名的高度。”也正是因为黄天中的妈妈有那种从来都很乐观,不会给孩子考试压力,而是给他学习自由的态度,反而让黄天中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面对黄天中的“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提问,他妈妈不但没有责备他没出息,反而以“考不上大学,你还可以娶个大学生媳妇”来鼓励他。
其实,在美国上学受鼓励或表扬是家常便饭,有的人是因为问题回答得精彩,有的人是因为讲了很棒的故事,有的人是因为帮助了别人,有的人则可能因为换了漂亮的发型。于是,在美国的学校里,学生看起来十分轻松自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为“无论你做什么,都有可能得到肯定”。也正是有这样的学习氛围,美国学生的作业很少有对错之分,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会被认为是有道理的,老师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当然更不会强迫学生学习。
尽管美国学校也有一些阶段测试,不过考试的篇幅都很少,一张A4纸,正反面加起来也没几道题,题目最多的是数学,也只有20道题,这远比中国的考试题要少得多。但是,在美国,从小就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放羊”式,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正如黄中天校长所说:“要让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讲真话,讲心里话。父母不要去扮演老师的角色。“父母是感性的,如果还扮演老师,会让孩子产生混淆。”黄校长还说,无论是学业、职业的选择,父母都不要去超越,不要强迫孩子,让孩子自己思考并选择。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非常辛苦,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难怪有人说:国内学生学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根本不会灵活运用,即便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
另外,中外学校选拔的标准也是有区别的,国内主要看分数,国外主要看“人”。国外学校都要在学生提供基本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面试,为的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人生规划、思维方式。而国内升学制度、评价标准,无外乎围绕着一个“分数”。同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生是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而在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面对高考落榜生照样成为美国大学校长的现实,也许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瞅准了我们的优质生源,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用什么来留住“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