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 用户名:
  • 密码:

教育投入离4%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0-02-23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目标 确立多年仍未实现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实现。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

  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

  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提出,除了“要钱花”,还要在“花好钱”上进行了探索。除了跟往年一样的“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教育部还提出要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并要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还要在高校积极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现状 学校家长负担过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对教育经费投入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这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不光是教师工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

  “我们的教育还有巨大的债务。”袁连生分析这个债务有几千亿,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上千亿,高中阶段则不止千亿,而高校债务目前有的数据就达4000多亿。这么大的债务就是表明投入不足。我们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招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去。

  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

  袁连生总结:“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

  原因 财政收入比重太低

  为什么4%的目标提了十几年都没能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财政部教科文卫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此做了简单的解释,认为这个问题的大背景还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因为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5%。而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达到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也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就制约了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一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从乡镇一直到中央有五级政府,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

  分析 幼儿教育或将受益

  针对教育部在今年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的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GDP占比今年要达到4%的说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个比例未跟上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GDP占比应该达到5%—6%,但即使如此,占比4%的目标实现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对于今年提出的实现4%的目标,储朝晖认为,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这个目标还是偏低。1993年制定该标准时参考的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些合理标准,如今17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如能达到5%—6%则更为合理。

  虽然认为4%的目标偏低,但储朝晖认为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仍有难度。他称,由于税收制度的改革,国税比重相对增加地税减少,中央在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地方可能会相对减少投入,这势必会影响到教育经费的GDP占比。而如果为了达到4%的目标进行硬性要求,考虑到目前教师工资让地方压力很大,地方财政能力恐难持续。

  储朝晖分析,主要将在四方面增加投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和幼儿教育。他的理由是: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免费及教师绩效工资的提高,必定需要增加财政补贴;幼儿教育1996年以后下滑厉害,到目前为止还未回到当年的水平,入园率的增加和幼儿园规模的扩大都需要增加投入。



鑫泉出国全国品牌留学机构,提供最新留学资讯,为您成功留学不遗余力!如有疑问欢迎拨打以下咨询热线:

大连咨询电话:0411-82551880
沈 阳咨询电话:024-23286508
太原咨询电话:0351-5228980
石家庄咨询电话:0311-89697888
鞍 山咨询电话:0412-5557323

资讯来源:千山晚报

责任编辑:admin